鲁东大学

人才培养

区域国别学

上传时间:2025-03-04 17:35

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以下简称《简介》)。其中,国别与区域研究新增为外语学科的五大方向之一。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正式进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1407),“可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2024年1月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2024年7月31日,首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布,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所院校获批区域国别学博士学位授权点,8所高校自主设置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获得首批区域国别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院校共31所,鲁东大学也在此之列。

本学科属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鲁东大学2025年9月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学科依托区域国别学院(研究院)建设,瞄定新时代国家和山东省战略需求,聚焦环北太平洋区域(国家)、非洲区域(国家)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服务该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己任,旨在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胸怀国之大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坚实的区域国别学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跨文化理解与交际能力、国际传播意识与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从事环北太平洋区域国别相关研究与实务工作的“三通三得”战略型复合人才。

二、重点发展的二级学科与特色优势

1.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

开展环北太平洋区域与国别学一般性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聚焦日本、朝鲜、韩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政治、外交、宗教、教育、艺术、习俗等开展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为区域国别学理论体系建构提供基础性支撑。

2.环北太平洋经济合作研究

本方向聚焦环北太平洋和非洲国家间多边及双边贸易、投资、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技术合作等领域合作研究,关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的区域治理体系研究。

3.环北太平洋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

本方向开展环北太平洋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聚焦交流史、文明互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儒学等领域研究,以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推动域内域外文明互鉴。

4.环北太平洋海洋治理研究

本方向以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为基础,以环北太平洋海洋治理前沿性和现实性问题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海洋政治与安全、海洋生态治理、海洋法治、海洋资源等核心问题,为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非洲现代产业研究与合作

本方向以坦桑尼亚、南非、赞比亚等国家为中心,开展现代产业(农业、矿业)研究,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培养方式

研究生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研究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一般在入学后前两个月内完成。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师既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作用,要因材施教,管教管导,教书育人,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在指导方法上,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个别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能力训练;研究生的个人培养方案制定、论文开题报告、中期筛选考核、论文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重大事项由导师组集体决策实施。

在培养环节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知识获取与能力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课堂学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着力建构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运用、跨文化交际、专业研究、独立工作等综合能力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