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

专业设置

朝鲜语笔译专业学位点

上传时间:2024-07-21 16:58

鲁东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授权点2010年获批,自2025年开始招收朝鲜语笔译方向研究生。

一、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较为宽广的国际视野,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为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朝鲜语翻译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能较好地适应国家尤其是胶东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朝鲜语翻译人才。

本方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等教育“四为”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以及学校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遵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的教育规律,坚持分类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落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教研相长的育人机制,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高质量的朝鲜语翻译专业人才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

二、特色优势

师资力量雄厚,本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11人;聘有外籍教师3人,拥有山东省青创团队1个。(数据更新至2024年7月)

在科学研究上,本方向以中国文化朝鲜半岛传播研究创新团队为依托进行建设。团队于2020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近5年来,以“推动中国学术思想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学术交流,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一个和谐文明、锐意进取、充满活力、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为目标和己任,致力于向朝鲜半岛翻译和传播中国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截止2022年底,已经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朝鲜语语种项目6项、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中宣部朝鲜语项目16项,在CSSCI、北大核心期刊、韩国KCI学术期刊等发表高质量论文37篇,出版翻译与传播类专著7部、译著22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国家、区域和学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成均馆大学等学术机构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山东出版社,韩国民俗苑出版集团、大舶出版传媒等国内外知名出版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团队的学术研究与师生的翻译成果转化提供了优质的合作平台。

在服务社会上,本方向的本科专业(朝鲜语)主动对接葡萄酒、船舶、电子、机械汽车、光学等区域特色产业,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为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中国科学院等企事业单位,为韩国驻华文化院、北京冬奥组委会等社会组织与团体,为区域社会企业提供的资料与会议翻译服务,获得了对象单位一致好评,实现了多元共赢。

三、办学理念

根据烟台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学术、经贸、文化、旅游、外事等行业的翻译实践需要,确立培养能承担较大较复杂的翻译项目的高级翻译人才目标,建立并运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利用模拟和真实职业环境、口笔译实验室等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创建由高校教师与职业从业人员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设置以科技、学术、经贸、文化、旅游、外事等领域的翻译及翻译项目系统管理、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为主的课程体系、实习项目和学位论文模式,运用案例教学、专业人士讲座、项目翻译实战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方式,确保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翻译人才。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

实行学分制,采用课程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校地、校企协作育人机制,采用双导师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确保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如下:

1.实行学分制。本专业研究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或考核,成绩合格方能取得相应的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2.采用双导师制。每位研究生均配有校内和校外导师各1名。校内导师以翻译成果丰富的正、副教授为主,校外导师由实习基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深译员或译审,或具有从事翻译项目或技术管理5年以上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两名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培养计划制定、学习实践及毕业论文指导。

3.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课堂教学由专任教师和具有行业背景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采用讲授、小组研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协作翻译等方式,以研讨式为主,突出项目案例分析。专业实习时间为一学年,其中一个学期在校内进行,另一个学期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实习内容采用真实的翻译项目,注重翻译技能和翻译技术训练的真实性和实用性。